央视镜头直接对准了一架未喷漆的歼-35A绿皮机,旁边还蹲着六架带着尾钩的舰载机。最令人震惊的是,一位院士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简约不简单”,接着便透露出这架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比巴掌还小。这架让外媒连夜修改报告的战机,究竟藏着多少颠覆认知的黑科技?
走进沈飞的机库,眼前这架歼-35A还顶着原始的绿色涂装,每个铆钉接缝都异常利落。角落里,上半年意外入镜的六架同款早已披上海军灰,机翼折叠关节裸露着,仿佛收拢翅膀的猎鹰。老师傅拍着蒙皮说:“这批是要上舰的,牵引车都准备好了!”
孙聪院士现场讲解,歼-35A的隐身性能极强,雷达上几乎只剩一个小点。此外,它在巴掌大的地方塞进了整个信息作战系统,并且具备弹射滑跃双模起飞的能力。他还提到,舰载型叫歼-35,空军版叫歼-35A,两者可以协同作战。
眼尖的人注意到,空军版前起落架是单轮,而海军版则是双排巨轮。机身右侧的锯齿状开口与舰载型不同。最神秘的是左后侧那个可收缩龙勃透镜,平时收起,关键时刻才弹出作为“隐身开关”。
当镜头扫过机体特殊涂层时,画外音提到全球七成超材料专利在中国手中。第四代超材料不仅让电磁波绕道走,还集成了承力结构和航电设备。老师傅用扳手敲着蒙皮说:“传统涂层三天两头要补,咱们这个能扛十年!”
墙上的老照片显示,2009年立项时这架飞机还叫FC-31“鹘鹰”,靠着边画图纸边造零件的方式,三年内就飞出了原型。孙院士感慨道,四十年前造歼-11时,哪敢想象现在的发动机能像积木一样随意更换。
正当大家盯着参数表上的30吨载重发愣时,专家指出,在西太平洋地区,单发战机熄火就得跳伞,而双发设计至少能让飞机勉强返航。画面随后切换到福建舰电磁弹射测试,满载弹药的歼-35被轻松送上天。
《国家利益》杂志二月刊曾称歼-35A是捅向美军的螺丝刀,但当时没人料到F-35至今背着800个缺陷清单,甚至开炮都能震裂蒙皮。相比之下,中国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试飞到量产的过程,网友戏称这是拿着答案抄作业。
九月,一段偷拍视频显示歼-35在福建舰甲板高温蒸烤下连续起降二十次,隐身涂层毫无损伤。反观F-35C在波斯湾练两次就得回厂补妆。背后功臣是纳米复合新材料,实验室数据显示其能在盐水中泡半年不失效。
根据网上飞友统计,目前曝光的歼-35编号已接近两个中队。按照歼-20当年的传统,一旦涡扇-19发动机到位,产能将大幅提升。这次央视直接直播生产线,显然是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战术——明牌。
镜头掠过车间满墙的专利证书,定格在老师傅检测机翼的佝偻背影上。这个国家从不缺少默默努力的人,他们在铆钉间距间较真,在涂层配方里死磕,把每个普通岗位都变成无声的战场。即将驰骋深海的钢铁猎鹰,每道曲线都刻着十年磨剑的孤寂,每颗螺丝都拧着不服输的倔强。真正的大国重器从来不是数据的堆砌,而是无数个深夜实验室亮着的灯,是老师傅们用岁月磨出来的底气,更是这片土地上永远压不弯的脊梁。
利鸿网配资-配资官网开户-配资操盘推荐网-配资114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