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也就是这几年开始,讲起粤菜就不离「传统古法」四字,好像普遍有「越传统就越好」的看法。
如果一间餐厅有做「古法粤菜」,似乎立刻镀上了一层金,随时能引起社交网络很高的讨论度,价格也立刻水涨船高。
复兴古法粤菜固然好,但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菜色。就在这股热潮追捧之下,也引发了许多乱象:
例如毫无根基的模仿,盲目追随一道热门菜式等……作为美食编辑,想写一些新餐厅时尤其头痛,因为市场上全是一堆出品相似的餐厅,显得面目模糊……
一道螃蟹蒸陈村粉,几乎已经成了家家必备……
就在最近,我在香港书展上听了叶荣生与谢嫣薇两位前辈主讲的「粤菜的停顿与进化」讲座,听罢深有所感。
粤菜重视传统,但传统与不思进取之间,差别是什么?人人都在做的经典菜,怎么做算抄袭?怎么做算有理有据的创新?
这真是一个既深度、有知识点,同时也不吐不快的一个议题,也想借此讲座延伸,结合我们日常吃饭遇到的困惑,讨论一下当前的粤菜众生相。
叶荣生(左),知名饮食作者与餐饮顾问,被称为名厨背后的推手,众多知名餐厅的主厨均拜他门下,但他的身份却不是一位厨师。谢嫣薇(右),专业食评人,美食专栏作家,著有著有《消失中的味道》以及《改变世界的味道》。
老实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议题,一篇文章不可能全面概述,但力求开了一个话题切口,而我们作为食客,也能从这些讨论里获得一些启发,助我们更懂得欣赏何为好的粤菜。
粤菜,不只是一味地「传统」
讲座开篇,主讲人先将粤菜大致分为四类:传统派、保持现状派、盲目追随派、创新派。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但「传统派」与「保持现状派」常被混淆。
先说传统派,指真正守住粤菜根基的餐厅——传统技法、风味神髓、食材本质、火候精细,一样都不丢。
拿广州举例,城里传统老店数不胜数,但我们写年度指南时,却总会把「信记」放在开篇推荐,因为在出品同质化的洪流中,它依旧懂得因材施艺,保留了老广味型的灵魂,还能把熟悉的菜式做出深度。
信记的「煎封多宝鱼」就是一道保留下来的旧时大排档粤菜,如今在广州已少人制作。所谓煎封,是把酱料煮至轻微焦糖化,形成适当的粘稠度,浇在炸制好的多宝鱼上,瞬间封住温度,火候很难掌握。要吃这个做法,就点煎封多宝鱼,外层润、中层脆、内层嫩。
同样的,利苑、惠食佳也属于此列餐厅,它们的菜单也许没有太大的更新,但依然让人想念光顾,不外乎就是一个「稳」字。
保持现状派,就像影子餐厅,打开菜单,一律白切鸡、叉烧、炖汤、蒸鱼之类,全是经典,但不考虑选材与技法,没有心意,全面平庸。
叶荣生认为这就是缺乏了粤菜的「韵味」。谢嫣薇更一语中的:经济下行时,这类餐厅是最缺乏竞争力的一群,因为平庸,没有记忆点。(倒闭最快的也是这批餐厅……)
传统派也不是没有问题,最常见的,就是那种「只此一法,稍有改变就不算传统」的执拗。
比如:如果用外地更优的酱油替换本地酱油,或用外港更新鲜的鱼替换本港鱼,难道就不算粤菜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真正的传统派,并非固步自封,而是遵循岭南饮食逻辑去适应当下,在守中有变,依然能守住粤菜的生命力。
这些创新粤菜里的高材生
也许能让我们更懂欣赏粤菜
粤菜的风味,并非一蹴而就,始终在随着时代悄悄生长,但如何真正推动它的进化呢?
这其中有许多的方法论,首先是作为厨师,要真正精进,不只是「模仿」,而是将所学内化成自己的理解,再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把灵感转化为菜品研发。
最基础的两条路径,一是在熟悉的食材或技法里,挖掘新的组合可能,让看似寻常的风味产生新的味觉线谱;二是主动寻找少见或被忽略的食材,用独到的处理方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菜品。
在讲座上,谢嫣薇和叶荣生举出一些创新派粤菜的例子,让这条进化之路有了清晰的参照。
从曾位列亚洲第一餐厅的「大班楼」说起,其招牌「鸡油花雕蒸花蟹配陈村粉」并不是餐厅首创,但做法上有其独到的精妙之处。
首先是加入了以昆布和蚬煮过的出汁,也就是日本料理里的 Dashi,悄无声息地托起了花蟹的鲜味,再加入自家提炼的鸡油、打散的鸡蛋,全面提升了汁酱的层次,让陈村粉尽收其醇厚合味,这就在技法上提升了整道菜的叙事。
还有「谭卉」(澳门米其林二星餐厅)的谭国锋师傅,将粤式糖水加入到太史名菜「戈渣」之中,例如杏仁茶、芝麻糊、核桃糊、椰子、南瓜,做出了放题般的「万物皆可戈渣」,完全改变了这道老菜早已被定性的风味印象。
而新生代主厨也有一些创新组合的注目例子,内地代表还有「102 小馆」。
把餐厅开到上海后,如何将菜品带入上海人的饮食偏好里,主厨徐径业师傅融入了许多思考。例如江浙菜在主菜前的凉菜部分,徐师傅就以粤菜传统的风味,制作了一系列粤式凉菜,因地制宜出粤菜里没有的饮食习惯。
图源:102 小馆
而香港代表,就有「永」(亚洲排名第 3 餐厅)的郑永麒主厨的招牌菜「花胶饭」。
在传统粤菜里,花胶往往都是粘稠柔滑这一种面向。而郑主厨很早就以制作剁椒鱼头的风味去呈现花胶的不同质感:先以两头鲈鱼胶切条,再以黑毛猪油炒香,加上猪油渣及剁椒来配日本越光米。
如今进化的最新版本,则以不勾芡的鲍汁拌日本越光米,有种意式炖饭的 Q 弹感,这就是对花胶这种传统粤菜的风味再提升。
图源:永
另一位香港代表是「万豪金殿」餐厅主厨 Jayson(邓家濠)所创作的「老菜脯明炉烧鹅」。我专程去吃了一顿,尝试理解其创新之处。
或许可以先讲一下明炉烧鹅本身,无他,鹅的最头部最常见做法,它的调味与烧制,都是为了将鹅的本质最大化呈现,拆解起来就一句原汤化原食,老实说,这道菜的风味维度是单一的(狗头:完全不是问题,且做得好也不容易)。
而 Jayson 的做法,可以讲在改变烧鹅本身的风味维度,在这道经典菜里加入的老菜脯,是取 25 年、12 年和 3 年的菜脯混合,再加入与干葱、话梅及陈皮一同炒香:老年份的菜脯有陈年复杂的风味层次(且咸度高),而轻年份菜脯的酸甜脆则能把滋味平衡过来。
这组合逻辑是一种古老的潮汕菜技巧,只要老少菜脯调配得当,就能让最普通食物焕发新味,几乎每个潮汕人都深谙此道。想起潮菜名店「菁禧荟」杜建青师傅的「潮州 30 年老菜脯饭」就特别好吃,就是因为用到 30 年老菜脯与 3 年的菜脯调配出色,以半肥瘦的花腩切粒爆香过,自此令到一道家菜常 next level。
图源:万豪金殿
那么再说回这道烧鹅,Jayson 所调配的菜脯是酿入鹅的内笼 2~3 天。这既是鹅的腌料,同时也利用菜脯吸油解腻的特性,让烧鹅的油脂融入到菜脯之中,这何尝不是一个二次发酵的过程?
之后再从内笼掏出菜脯,让烧鹅继续吊干 ,如此这般的前置工序就要用到 4 天时间。最后把菜脯打成酱与烧鹅搭配享用,鹅香与菜脯香相互成全,既保有烧鹅原有的风味优点(鹅皮脆、鹅肉嫩),而菜脯酱的加持又让其香气有了转折,成就了与传统做法区别开来的风味维度,非常好吃!
也加一个题外话,那顿饭里同时也有传统粤菜的精细例子,就是这一道「泥鯭粥」,省港常民粥品里的经典,没想到能在酒店餐饮中吃到。
Jayson 选的是深海泥鯭,大条、厚身,鲜拆的肉能切成立方粒,粥底循例以鱼骨汤煮成,煲得绵柔,陈皮也细细碎碎地融入,口感与粥相融,独留下香气,鱼粥的滚烫热度,将凝练的鲜甜之气推至最高,印象中已经很多年没吃过这般鲜甜的泥鯭粥了。
连极嘴刁的叶荣生也夸道「很好吃」,此等粥品,粗料精做,是传统粤菜的神髓之一,做好这些,也是我们对一家好的粤菜馆的评价标准。
那么也讲讲在广州的例子,我们多次推荐的「佬佬餐厅」,虽然是一间小馆子,但在菜品的研发上却完全不输头衔响亮的主厨,最近就吃到一道「没有粥的皮蛋瘦肉粥」。
看着是粥,入口是粥,细尝仅少了些许米粒感。这道菜已是餐厅研发到的第三个版,但完全没有用到一粒米,而是用熬煮的雪耳代替粥水的质感。
除了原有的皮蛋瘦肉外,还加入适量鸭蛋吊味,完全是闻所未闻的新手法,口感与风味不减,同时清肠暖胃又关心我们的胰岛(从健康的角度说,粥其实是升糖指数最高的碳水)。
还有我们的近年爱店「同福•尚品轩」,里面有一道「豉味焗猪鼻筋」也是颇有巧思的组合。
猪鼻筋不是新食材,只是如今鲜少人使用,餐厅再把它提出来,且更精挑了选材的鲜度,结合顺德干蒸排骨的技法,让风味稍淡的猪鼻筋呈现了浓郁的味觉线条,同时也突出了其柔韧有咬口的质感,简单组合已成就一道好菜。
举一漏百,诸如此类的创新菜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作为食客,也许能从这些菜里打开欣赏新派粤菜的角度。
最后,到了不吐不快的部分
这热门菜,是非抄不可吗?
粤菜在进化,同时也乱象横生,包括屡见不鲜的抄袭现象,也就是谢嫣薇和叶荣生指出的「盲目追随派」。
我们在上面举述的创新菜品里,几乎都出现了无数的复制版。可惜的是大多只抄了表象,而没能摸透其核心的技术点,显得东施效颦。
社交平台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无数道「鸡油花雕蒸蟹配陈村粉」,图源:dianping
这也是今天餐厅抄袭风气的缩影,某道菜一火起来,或者成为了网红菜,隔天就能在无数餐厅出现。
这现象背后,不只是厨师本身的技术问题。
食客喜欢跟风尝鲜,餐厅自然也会迎合这股风潮,追随这一波餐饮流量,久而久之,抄袭跟风便成了惯性,我们也能理解这其中的无奈。
左图为杭州「如院」的原版「翡翠斩鱼丸」,右图为某餐厅模仿的版本。
然而,这些从摆盘到配方几乎复制粘贴的菜式,也在意味着,厨师放弃了自己的理解与风格——这才是最可惜的。
创新固然困难,但文化自信,才是创新的可能性根基。
看这些年的变迁便知:只要有一个地方菜系崛起,或是一个小众乡土食材受人追捧,都直接带动一个小城市成为美食名片,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才成就了许多小县城出生的厨师的「自我认同」。
如果没有新荣记和甬府,台州和宁波这些城市出身的厨师,也不会有如今的机遇;遇外滩成为了闽菜之光,福建下属众多小城的菜式也跟着韬光。
即便没有大环境与大流量的逼迫,厨师的身份认同,也是极为关键的。
叶荣生在「粤菜的停顿与进化」里就有提到厨师如何建立个人风格:首先就是「我是谁,我要做什么」的自我认知,继而形成一套自我风格。
例如早前在小红书因为小饭桌话题火了一把的北京「龙庭」餐厅,主厨谭仕业就是土生土长的湛江人,该餐厅早前还摘得米其林一星,就目前的统计,这应该是以湛江菜为代表的粤西菜系餐厅,第一次获得这样的知名度。
谭师傅在自己的菜式里充分发挥湛江味令人印象深刻,记得吃过他做的沙姜炒龙虾,还有一道「首创流罗酥」,粤西人爱吃大树菠萝,尤以湛江产地见长,特点是香浓且柔滑,其中半干湿的菠萝蜜最佳。谭师傅说十个菠萝蜜中只有一个半干湿菠萝蜜,经取肉后以一番巧手造成流心质感,包在极薄的酥皮之内,烫嘴流心,吃得人呼呼冒着甜香,很厉害的一道创新点心。
我们并不是说,一个厨师所擅长的菜系,必须就是自己的出生地,关键在于个人风格的形成,是与「我是谁」紧密相联的。
或许我们也可以从一些身边的例子来讲述。我们每年写「广州年度指南」,总会给广御轩留有一席之地,最深层的理由,是能从背后主厨冯永彪师傅的菜式里,吃到他的来时之路。
他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早年的仕途里踏遍了他那个年代的粤菜代表食府,包括在广州酒家里习得传统粤菜宴席菜的技艺,在利苑里接触港式粤菜,也曾在名躁一时的海南城工作(海南是从 1987 年才独立成省,在那之前,海南也是广东的一部分,所以琼菜与粤菜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彪师傅的菜,就是他一身扎实技巧的总和。
最难得是,丝毫没有抄袭与复刻过往名店的影子。
彪师傅的这道名菜「花椒天使面」,采用意面去代替传统的广式面,更吸汁回弹,但完全没在吃意菜的感觉。
「利苑」出身的厨师,不少都会在后来任职的餐厅中,出现龙虾泡饭、冰烧三层肉等利苑名菜。这几道菜,知名度高,久经考验,每一个利苑师傅都能稳定出色地完成,是菜单上的「稳胆之选」(形容最有信心的选择),但在我们看来,这些有明确出身的经典是非复制不可吗?
上图为利苑原版冰烧三层肉,下图为某餐厅的模仿版。图源:dianping
说到这里,或许可以下一个小总结,当一位厨师找到自身定位与方法论后,自然可以向食客讲好自己的菜式故事。
这些故事,并不是「这是奶奶的食谱」这种自我感动式的发言,其实没有人关心你奶奶的食谱,除非你能为这份食谱升华出自己的叙事。
作为普通食客,或许不必做到如食家一般对每道菜都有专业论断,但至少可以比之前多懂一点,而非两手一摊"天下菜系一大抄,无所谓原创性"。
到讲座的尾声,谢嫣薇和叶荣生给了一个感性又幽默的收尾:「粤菜的传承是很重要的」,后辈从前辈处获得学习、交流、切蹉的机会,而前辈也要有被质疑的气度。
「係有少少冇面嘅,但人最重要嘅係进步,冇面係唔重要嘅」(作为前辈被后辈质疑是挺没面子的,但能进步的话,没点面子也无所谓啦),希望每一位厨师,都有这样的格局。
同样地,我们写这样一篇文章,也难以避开个人的洞察与观点,也许不尽客观,也欢迎大家来 Judge,是有点没面子的啦,但能让文章达到更好的影响力才是最重要的,面子什么的,无所谓啦~
参考资料:
[ 1 ] 《名厨背后的推手(上):谁是叶荣生?》谢嫣薇
[ 2 ] 《粤菜人物系列:叶一南、邓天》谢嫣薇
关于粤菜的传承与创新
大家还有什么想聊的话题?
也欢迎评论区开麦!
图文 - Sun Sun
编辑 - 马木容
利鸿网配资-配资官网开户-配资操盘推荐网-配资114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