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能够成为皇帝,其实与北宋的灭亡密切相关。靖康之耻发生时,金人南下攻占北宋,俘虏了徽帝、钦帝以及众多的皇族、大臣和宫女,北宋在金军的压迫下灭亡。作为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的弟弟,赵构是少数幸存的王室成员之一。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了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众望所归的继位人,最终成为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然而,南宋的建立并非一场崭新的盛世,更多的是北宋遗留下来的残喘。南宋一成立,赵构就立刻面临金人继续的威胁。刚开始,赵构不断南逃,他先是从相州(今河南安阳)逃到东平(今山东泰安),然后经山东聊城一路逃至河南商丘。在商丘登基称帝后,赵构并没有停留,而是继续逃向江苏扬州。即便朝中有不少抗战派大臣建议他回到东京开封府,赵构的决心只有一个:继续南下。随着金兵的追击越来越近,赵构的逃亡之路几乎成了他当皇帝后的唯一职责。
展开剩余76%当金兵攻占徐州、泗县后,赵构的恐慌达到了顶点。他没有与朝廷商量应对之策,而是带着亲信和宦官直接开始逃亡。没有时间通知军队,他从长江北岸的扬州坐船渡江,径直前往镇江,继而一路南下至浙江杭州。赵构本以为金兵会暂时退兵,局势会稍有缓和,但没想到,他接下来面临了另一场内乱——苗刘兵变。叛军逼迫他退位,赵构再一次面临了生死威胁。幸好叛军并未伤害他,而勤王军也及时击败了叛军,勉强平息了这场风波。然而,不久后,赵构再次面对金军的威胁,必须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当金军追至浙江杭州,赵构再次采取了从海上逃亡的策略。他坐船从杭州出发,先是逃往越州(浙江绍兴),再到明州(浙江宁波),直至舟山群岛。尽管金兵一直追赶不舍,赵构通过海上的机动逃亡,成功摆脱了追兵。然而,赵构并未停止此类逃亡,直到他最终与金国达成和平协议,并屈辱地杀害岳飞,这段艰辛的逃亡历史才暂时画上句号,南宋才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
那时,赵构不愿支持岳飞北伐的原因显然复杂。首先,赵构极为惧怕北方政权的威胁,这种恐惧来源于他亲眼目睹了北宋的灭亡。作为一个曾经亲自出使金国并深刻认识金人手段的皇帝,赵构对金国的恐惧成了他政治决策的核心。他的逃亡经历使他对战争和北伐始终持消极态度。尽管岳飞在战场上屡次获胜,赵构依然选择与金国达成和议。
其次,赵构担心军事将领坐大。两宋时期,历代皇帝都试图削弱军事力量的集中,担心武将们借着兵权而篡位。宋朝自开国以来,皇帝对军事将领的制约一直存在。赵构深知,如果岳飞成功北伐,最终会让将领有更大权力,这与赵构所秉持的重文轻武政策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即使岳飞取得了许多军事成就,赵构也始终保持反对的立场。
再者,北伐所需的巨额财政负担也让赵构无力支持这一举措。南宋的财政基础薄弱,除了年年向金国进贡大量的金银绢帛外,还需要应对金军的军事压力。此外,国内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更加重了财政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支撑北伐所需的军事物资和后勤补给都成了赵构无法承受的负担。
还有,赵构深知北伐的成功并非易事。岳飞的北伐虽取得战果,但宋朝朝廷内部并不统一,反对派极为强大。即使岳飞在战场上屡战屡胜,没有足够的政治支持,北伐也无法顺利进行。赵构本身的权力并不牢固,时常受到内外的威胁。对他来说,支持北伐可能意味着权力的动摇,甚至可能造成自身的垮台。
总的来说,赵构的逃亡与政治决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推动的,既有他对金国的恐惧,也有他对权力的深刻担忧。赵构并不认为北伐能够成功,且他深知,即使岳飞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也可能导致他失去对军队的控制。因此,赵构宁愿保持和金议和的政策,也不愿冒险支持北伐。这种立场最终导致了南宋错失了许多可能的机会,也让历史上的赵构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帝王。
发布于:天津市利鸿网配资-配资官网开户-配资操盘推荐网-配资114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