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港中文录取通知,还有26万奖学金!”这简短的一句话,足以让任何一位留学生家庭心潮澎湃。
前几天,一位同学在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带有巨额奖学金的录取通知后,难掩激动之情,迅速交了留位费,并在小红书分享了这份喜悦。而帮助她准备文书的机构,也同步晒出了这份令人艳羡的“战绩”。
然而,乐极生悲。这场本应纯粹的喜悦很快演变成了一场风波......
港中文招生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了这些帖子,甚至在评论区直接质疑学生材料的真实性。随后,校方发出正式通知,要求重新录制面试视频,否则奖学金资格将被撤销。
展开剩余90%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学生和文书老师愤怒回应,指责校方“视奸”申请者、泄露隐私、无证据质疑。
PART.01
一场由晒offer引发的风波
事情始于一份意外的惊喜。一位同学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录取通知,更令人惊喜的是,还附带了26万港币的奖学金。在喜悦的驱使下,学生很快完成了留位费的缴纳,并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在申请过程中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和顾问。
随后,学生和中介机构不约而同地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这份喜悦。这本是人之常情。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肯定;对于中介而言,这是展示专业能力的有效案例。
喜剧变悲剧?
然而,这些帖子意外地吸引了港中文招生委员会工作人员的注意。他们在帖子评论区直接质疑学生材料的真实性,而文书老师则强硬回应,称校方没有权利进行这样的质疑。
起初,这场小争执并未引起重视。毕竟,谁能想到一所顶尖大学的招生官会出现在小红书平台上呢?但随后的事态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学生收到了校方的正式通知,要求重新录制面试视频,否则奖学金资格将被撤销。
这一决定自然引发了强烈反弹。学生和文书老师公开表示,委员会的行为属于“视奸”申请者,涉嫌泄露学生隐私,并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无端质疑“面试视频通过中介准备”。他们更指出,学生已经交了留位费,校方却通过不专业的渠道获取信息并取消奖学金,这种做法过于草率。
(中介老师xhs)
01
机构晒offer的潜在风险
当学生获得梦校录取时,分享喜悦是人之常情。然而,中介机构公开晒出offer的行为却值得商榷。无论是香港还是美国的高校,普遍对学生寻求校外机构协助准备申请材料持保留态度。
虽然大多数学校没有明确禁止这一行为,但一旦发现学生使用中介服务,招生委员会很自然会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产生疑问。因此,当中介机构公开晒出offer时,校方完全有权利提出质疑并要求核实。这种审慎态度实际上是对整个招生过程负责的表现。
即使学生已经入学,学校仍保留复查的权利。去年就曾有报道称,有学生因雅思成绩作弊被查实后遭到开除。这说明,高校对申请材料真实性的关注是持续性的,不会因录取程序的结束而终止。
近年来,中介机构在港校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保分保录”等承诺让许多高校对中介机构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港中文去年就曾因“保录”风波引发广泛关注,几乎所有的香港、澳门高校都曾发布过类似声明,提醒申请者警惕中介机构的不实承诺。
(当然,不用一棍子打死。有的机构只是起到正规给予申请建议以及选校建议,但有的为了钱,代考、代写、假实习都是换着来的。那也确实有区别!)
在这种背景下,中介机构在港校招生委员会心中几乎等同于“不信任名单”。
因此,当校方发现中介机构公开炫耀录取成果时,产生怀疑是自然而然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校方是否需要确凿证据才会采取行动?很可能不需要。
02
自身行为的结果
关于隐私泄露的指控,实际上源于申请者自身的信息披露行为。获得26万奖学金的信息极具辨识度。一所大学在每一届新生中提供如此高额奖学金的数量极为有限,公开这一信息几乎等同于公开自己的身份。
在信息高度互联的今天,特定信息的组合足以精准定位到个人。例如,仅仅“北师大实验某男生录了哈佛”这样简短的信息,就足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家长圈内对具体身份的热议。因此,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如此具体的信息,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暴露的行为。
03
二次面试是合理的审核程序
香港中文大学在特定情况下要求二次面试是正常的审核程序。
当成绩单、推荐信、工作证明等文件出现信息不一致,或学校希望进一步确认申请者背景时,二次面试是合理的解决途径。
与其质疑校方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信息,不如积极配合校方的审核要求。如果申请者认为小红书不是校方获取信息的“正规渠道”,那么也需要反思自己为何选择在这样一个“非正规渠道”分享如此敏感的信息。
学生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保持冷静,积极准备第二次面试,而不是选择公开对抗。值得注意的是,校方并没有直接取消奖学金资格,而是提供了通过面试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注意
同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近日宣布,终止与国内6所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涉及院校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郑州西亚斯学院。
除哈尔滨工业大学为硕士层次合作项目外,其余均为本科项目。此外,据大连海事大学休斯顿国际学院部分学生反映,近期也接到校方通知,称学院与美方合作已解除。
(Source: 小寒不寒hhh)
有中国海洋大学学生在社交平台表示,“开学第一天,专业没了。”
PART.02
给留学生和家长的重要建议
获得心仪大学的录取确实值得高兴,但需要认识到这只是留学之路的起点。保持低调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对自身的保护。2023年MIT女孩因晒offer引发的风波仍历历在目,这提醒我们喜悦之余仍需保持理性。
就像大家说的——
“啥好事都自己先憋着”“事以密成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Source:小红书)
谨慎对待机构使用offer做宣传的请求
中介机构晒offer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客户,但这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如果机构希望使用你的offer进行宣传,需要慎重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毕竟,维护自己的隐私和安全比帮助机构宣传更为重要。
(懂得都懂,很多机构因为迫不及待的宣传,有的时候连名字或者学生ID都会忘记码,对于学生的bg也都完全不避讳的披露出来)。
理解高校的审慎态度
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责任确保录取过程的公平公正。对申请材料真实性的审查,不仅是对学校负责,也是对每一位申请者的负责。即使审查过程带来不便,也应理解这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必要措施。
加强隐私保护意识
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变得尤为重要。在分享好消息前,需要认真考虑是否暴露了过多个人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可能被谁利用。有时候,模糊处理具体信息反而是更明智的选择。
理性应对危机
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保持冷静并寻求专业建议是最佳选择。公开对抗往往会使情况复杂化,而理性沟通则可能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必要时可以寻求法律咨询,但首先应该通过正式渠道与校方沟通。
PART.03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这位同学的经历并非首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留学环境中,也不会是最后一例。随着申请竞争的加剧,高校对申请材料真实性的审查只会越来越严格。
作为留学生和家长,需要认识到:录取offer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新起点;中介机构的成功案例不是选择其服务的理由,诚信准备申请才是根本(不要在危险边缘试探,去相信什么所谓的”保录“”保出分“的机构)。
港中文此次的决定,与其说是对个别学生的质疑,不如说是对申请市场乱象的一种必要回应。作为追求卓越的学术机构,维护学术诚信和录取公平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也提醒广大留学生和家长
藏住惊喜,低调前行
文 | 筱筱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你认为谁有问题?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发布于:北京市利鸿网配资-配资官网开户-配资操盘推荐网-配资114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