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过程中,妈妈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早上急着去上班或者在幼儿园的门口,宝宝总是哭得撕心裂肺,喊着“妈妈不要走”,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幼儿的分离焦虑。那么,宝妈们面对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应对呢?
正确认识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情绪反应,通常表现为不安、抗拒或哭泣。分离焦虑是宝宝与爸爸妈妈建立情感联系的正常发展过程,是认知发展的标志。
这种焦虑是阶段性的,通常在10~18月龄时达到顶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宝宝会意识到“客体永存性”,即使妈妈不在眼前,她依然存在,分离焦虑会逐渐缓解消失。
如何缓解分离焦虑1. 分离前做好准备
逐渐引入替代照顾者,如爷爷奶奶;若要去到新的生活环境,要提前让宝宝熟悉新环境;妈妈每次与宝宝分离前,可以将自己要去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回等信息,用平和、温柔的语气告知,如“妈妈要去上班了”“晚饭前就回来”“午觉睡醒时就回来”等,并尽量准时出现。
2. 建立安全依恋
展开剩余62%高质量的陪伴、对宝宝的哭闹做出快速且温暖的反应,让宝宝学会信任他人并感到自身是被爱的、安全的。
3. 阶梯式分离训练
阶梯式分离训练是一种通过渐进式、可预测的短暂分离,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适应分离的方法,即逐步增加分离的时间和空间。分离时间可以从10秒、20秒、1分钟,再到10分钟、半小时;从视线内的短暂离开,到离开房间,再到真正离开半小时。
这些事情不要做1. 偷偷溜走
会破坏宝宝的安全感,让宝宝处在“爸爸妈妈随时会消失”的恐惧中。
2. 多次折返
这样会给宝宝错误的信息,“只要我一哭,妈妈就会回来”,让下一次分离更难。
3. 告别过于冗长
如反复说“妈妈也舍不得”,让宝宝觉得分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4. 过度补偿
事后过度补偿会让宝宝觉得只要分离就有奖励,一旦没有奖励,就会排斥分离。
5. 否定宝宝的情绪
如“这有什么好哭的”,会让宝宝觉得自己的恐惧不被理解。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江苏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秦学】
【编辑:YT 】
发布于:湖南省利鸿网配资-配资官网开户-配资操盘推荐网-配资114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