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下午,陈平原将作为“夜光杯市民读书会”的特邀嘉宾,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发布受北京大学出版社邀约担纲主编的新书《AI时代的文学教育》。当日,除了作主题演讲,他还将与复旦大学教授严锋,以南北两所文科名校教授对谈的方式,郑重回应这一影响深远的重大时代课题。
陈平原始终倡导读圣贤书,也要闻窗外事,有“人间情怀”是学界赠予他的标签。他说:“由古到今,文人介入公共事务,能做多少算多少,至于多大程度能达成目标,很难说。这种不限于书斋的学术趋向,对专业成绩可能会有影响,但对人生是一种必要的自我救赎。”
1.源泉与生发
一个月前,与陈平原、夏晓虹约在京师草堂见面。夏晓虹介绍说,此处原名四公主府,原是老北大的所在地。京师草堂对面的灰楼曾是教学馆,西北角的大殿是演讲厅,蔡元培在那里做过讲演。作为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曾担任过十年北大校长,他描摹的理想中的学者形象,是兼具纯粹学术追求、健全人格、独立思想与社会担当的“完全之人”。而这无疑也成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精神源泉。
展开剩余90%陈平原与妻子夏晓虹在京师草堂茶室
而说到陈平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不论哪一届的中文系学生,少有不知道20世纪80年代那场震动学界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1985年,作为北大中文系历史上第一届博士研究生的陈平原入学不到一年,与同门师兄钱理群,学长黄子平在钱理群的宿舍里讨论,三天三夜碰撞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
黄子平、钱理群、陈平原(从左到右)
彼时,导师王瑶虽在学术上并不完全认同,却鼓励他们“保持学术锐气”。这种包容与批判并存的态度,心怀历史与当下的着力点,无疑成了陈平原日后治学理念的源头。
王瑶和学生们的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钱理群、王瑶、吴福辉,后排左起依次为陈平原、张玫珊、温儒敏
去年是王瑶先生诞辰110周年,陈平原主导组织了很多纪念活动,出版了《风雨读师》一书。他自序“不画充饥的大饼,老老实实地,一节一节往下写,既不是传记,也不是专论,絮絮叨叨,更像是坐在镜春园的客厅里向老师汇报工作……”
陈平原著《风雨读师》
1984年,凭着经钱理群转交的一篇《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并经过考试,陈平原成了镜春园76号,王瑶门下的弟子。陈平原说,对恩师的理解,也是随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而逐步深入。
王瑶早年以中古文学研究成名,却在20世纪50年代响应学科建设需求转向现代文学,这种“转身”的勇气与视野,让陈平原领悟到学者应有的担当;王瑶中年历经各种冲击与坎坷,仍撰写《鲁迅作品论集》,保持尊严。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定力,深深烙印在陈平原心中。在陈平原心中,先生王瑶无疑就是那根定海神针。
陈平原报考博士研究生的准考证
任教北大后,陈平原很早就提出“学者的人间情怀”,从王瑶身上,他深味没有对世事以及人生、人性的洞察体悟,很难做出一流的学问。
早在2012年,陈平原便意识到互联网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突,他写下《当阅读被检索取代,修养是最大的输家》一文,指出当“全世界的图书都在一个‘云’里,将来稀缺的是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古人,不盲从于社会……”十多年过去了,陈平原所说的“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对当下依然意义深远。
“王瑶先生常说治学应‘沉潜把玩’,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是人文学问的命脉。”事实上,陈平原并不抗拒新技术,日常他会主动请教学生,解锁新技能,但他和大部分学者有着共识:AI能辅助研究,但无法替代人文关怀,“正如茶需细品,学问亦需沉潜,方能领悟其深意”。
陈平原寄语新民晚报读者
陈平原说,即使今天读老钱、赵园、王富仁那辈学人早年由生命体验托举起的论文,依然让人感动。而这正是AI写作无法替代的。“技术是工具,它能让资料检索更便捷,让某些分析更高效,但它无法替代研究者对文本、对历史语境那种细腻的、带着个人生命体验的‘把玩’与‘体贴’。”
2.志趣与传承
近年来,陈平原回乡频繁了许多。主编《潮汕文化读本》,出任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被聘为潮州古城研究首席顾问,助力潮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他坦言,和大多数“小镇青年”一样,“最开始都是努力要走出去。60岁以后,才比较有意识地关注家乡,反哺家乡。”
陈平原的书房里挂着早年父亲陈北写给岳父刘岚山的一幅书法,老先生的字娟秀有清气,“正如父亲的为人,柔弱中有坚持”。陈平原曾撰文《父亲的书房》,回忆动荡岁月中,在乡间的少年如何靠着父亲所藏游国恩、王起、季镇淮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和黄海章的《中国文学批评简史》自学,才能在恢复高考后,以高分考入中山大学。而当他决定报考王瑶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时,“居然能从父亲的藏书中找到几乎所有王瑶先生‘文革’前出版的学术著作”。
钱理群、陈平原、温儒敏在王瑶家中问学
陈平原曾总结自己的治学之路,是“一个不太聪明但运气很好的外省青年,历经各种坎坷,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诸多师友——尤其是王瑶先生的栽培与帮助下,走到了今天。”但父亲陈北,一位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中专语文老师无疑是他更早的领路人。从这个角度说,家乡从来都牢牢地驻扎在陈平原的心底。
潮州人务实肯干,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根植在他的个性中。青年时期被耽误的时光让他始终有种危机感,觉得时间不够用,但生活中的他颇讲情趣与幽默感。潮州文化是中原古韵与海洋文明的交融,精致典雅又充满活力,这样的文化基因也留在了陈平原的骨子里。
受父亲影响,他从小练字,笔力遒劲。与夏晓虹结婚时,他刻了一枚藏书章,印面上繁体“书”字化为台灯,灯下是并肩读书的他们。1985年的陈平原正对晚清画报感兴趣,因此他给印章上“学问比较大的夏老师”设计了有文字的书,自己则捧着一本图画书。
与夏晓虹结婚时,陈平原亲手刻的藏书章
陈平原著有《读书是件好玩的事》,他钟爱笔记、方志、戏曲脚本等“边缘”文本,认为有时候读一本有趣的闲书,可能比啃几部理论著作更能激发灵感。“不过,随便翻翻与深入研读,二者不可或缺,只说其一是不负责任的。”陈平原主张中国人都要能读一点古文,也能抛开键盘,提笔凝神,落墨纸上,去唤醒古老而珍贵的身体记忆与文化感知。
陈平原曾主持“漫说文化”丛书,正编10册,续编12册,囊括两个甲子中国散文中涉及文化生活、制度、理想与趣味的方方面面。《君子博物》是其中很受读者喜爱的一本,陈平原精选了一些学贯古今、兼及雅俗、通晓文物及文献的藏家论把玩的文字,从中亦可一窥编者本人的文人趣味。
“漫说文化”丛书原编10册
“漫说文化”丛书续编12册
3.担当与边界
与人们想象中学者高冷的形象不同,陈平原诚恳坦荡,又不乏激情。他不惮写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也愿意给《夜光杯》发来接地气的小散文;从振臂一呼,组织讨论AI时代的文学教育,到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保护,对社会和思想文化建设始终葆有一份热情。鲁迅晚年有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而热心肠的陈平原则始终追求“有情怀的专业研究”,“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
“夜光杯市民读书会”的这场演讲,他花了很多精力做准备,演讲时间从原本设定的30分钟,扩充到了50分钟。对感兴趣的话题,他不会敷衍了事,每每将发言内容拓展深化,写成论文或随笔。
前一阵,视频《“坐拥书城”,这对北大著名学术伉俪决定将一生藏书捐给首图》收获上千万浏览量,无数人被两位淡泊、真实又有趣的北大教授“圈粉”。在后续的视频中,陈平原回应道:“我们只是普通的读书人,受到关注和赞扬,也是宠辱不惊,继续回去读自己的书。”
陈平原、夏晓虹夫妇的书房
对于打造中的“陈夏书房”,陈平原、夏晓虹的努力方向是“不装”,“既不刻意提高,也不伪饰,让以后的读者了解一对生活在20世纪后半期及21世纪前期的中国读书人,他们的阅读环境、读书经验与成果,包括缺失与遗憾”。在他看来,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有血有肉的“阅读史”。
顺着这个话题,趁机问“学术伴侣的身份为彼此的学术生涯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怎样的独特风景”?陈平原回答依然很“陈平原”:“这个话题不谈,太私人了。而且,弄不好有自我炫耀的嫌疑。网民立场及趣味千差万别,何苦让人拍砖。”
在B站和视频号上,可以搜到很多陈平原演讲的视频,金句迭出,神采飞扬。但他始终警惕过度的公共化,“学者不是明星,不能为了发声而发声;学术需要沉淀,频繁抛头露面会消解思考的深度。”他深知介入现实需要智慧与分寸,强调人文学者面对公众时,要守住立场,守住专业,“凭良知表态”,要警惕为了迎合大众,降低自己的尺度。
在陈平原心中,可为与不可为之间,有着一道明晰的红线。“几十年风云变幻,位于风口时不盲目起飞,处于低潮时也能守住底线,这或许是我唯一值得自夸的长处。”
荣休后,陈平原慎重考虑,选择出任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一职,他坦言:“有的地方你去了没办法发挥作用;有的地方你去不去人家都做得不错。之所以选择河南大学,是认定我能帮他们做点事情。”去年,陈平原七十大寿,但在众多学生的心目中,这位有着赤子之心的老师仍是怀揣着理想与激情的“新青年”。
学生给陈平原过七十大寿
学生给陈平原过七十大寿
请陈平原用三个关键词来描绘心目中理想的学者人格(风骨),他毫不犹豫选了“独立”“真诚”与“坚守”。“所谓‘独立’,必定蕴涵开放性与批判性;所谓‘真诚’,传统的说法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味着关怀、包容与温度;所谓‘坚守’,在强调有所担当的同时,承认目标不一定能达成,甚至某种程度是‘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拘一格,有容乃大。在书斋的沉潜与社会的行走间,陈平原亦自信将继续以自己的节奏从容面对,不息探寻,守护人文的火种。
(视频制作:金晶)
发布于:上海市利鸿网配资-配资官网开户-配资操盘推荐网-配资114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